2025年8月25日-28日,第九届岩土工程安全与风险国际研讨会(ISGSR 2025)在挪威奥斯陆顺利召开。ISGSR 2025的主题是“岩土工程风险前沿”,重点展示了岩土工程中概率和风险方法在工程实践中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创新成果。会议邀请了来自克莱姆森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弗罗茨瓦夫技术大学、帕特雷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同济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的专家学者进行专题报告,共同交流岩土工程安全与风险研究领域的前沿科学问题。本次研讨会由挪威岩土所(NGI)、奥斯陆应用科技大学(OsloMet)主办,由GEOSNet、国际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学会(ISSMGE)技术委员会TC304、TC205和TC309以及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ASCE)岩土工程研究所的风险评估与管理技术委员会共同支持。张冬梅教授、张东明教授、张晋彰博士后、陆盟博士后及多名学生参加了会议,并进行了学术报告及学术交流。
图1 隧道五室全体参会人员合影
张冬梅教授应邀作了题为《Resilience models for shield tunnels》的特邀报告。报告从韧性的基本概念入手,系统阐述了盾构隧道韧性的内涵、当前面临的挑战与实际需求。随后,聚焦于地震与火灾这两类常见灾害,详细介绍了不同灾害条件下盾构隧道的韧性评价方法及提升策略,并对未来盾构隧道韧性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该报告为推动韧性视角下地下工程防灾减灾研究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重要思路。
图2 张冬梅教授受邀作主旨报告
在本次研讨会上,张东明教授荣获GEOSNet Young Researcher Award(青年学者奖),该奖用于表彰年龄在40岁及以下的个人,其已发表了一系列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科研论文,这些论文推动了土木工程风险与可靠性这一独特学科的发展。该奖由GEOSNet现任主席Jingsong Huang和下届主席Zhongqiang Liu为张东明教授颁发。
图3 张东明教授荣获GEOSNet Young Researcher Award
张晋彰博士后受邀作了国际土协(ISSMGE)岩土工程未来之星讲座(Bright Spark Lecture), 进行了题为《Machine learning-enhanced site investigation for tunnel risk assessment》的学术报告,从机器学习如何赋能地层分层、参数表征以及隧道风险智能评估三方面汇报了机器学习赋能场地表征以更好地进行隧道风险评估的相关研究。讲座得到了参会学者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图4 张晋彰博士后受邀作主旨报告
黄宏伟教授、张东明教授和张晋彰博士后受邀召集“Modelling of geological uncertainty and its influences on geostructures”分会场报告,张东明教授和张晋彰博士后主持了该分会场报告。该分会场共进行了12场口头报告,吸引了60余名国际专家学者现场交流,分会场组织和汇报内容均得到了与会专家的一致认可。
图5 张东明教授、张晋彰博士后召集并主持分会场报告
由国际土协ISSMGE TC304/TC309 和ISGSR2025联合举办的数据分析国际竞赛,来自同济大学工程风险团队的姜琪浩、高天润、罗炜和章艺严所提交的方案获学生竞赛荣誉提名奖。本次竞赛得到了工程风险团队黄宏伟教授和张东明教授等的指导。会议期间,姜琪浩博士生代表团队对团队解决方案进行了相关汇报。
图6 姜琪浩博士生汇报团队解决方案
陆盟博士后受邀作了题为《Probabilistic runout analysis of the Gjerdrum sensitive clay landslideusing the NGl-ADPsoft model》的口头报告,介绍了如何使用物质点本构模型准备捕捉敏感土滑坡的大变形行为。报告得到了现场专家的广泛关注,引起了积极提问与交流。
图7 陆盟博士后受邀作口头报告
周烨璐博士研究生受邀作了题为《Uncertainty Analysis of Longitudinal Tunnel Performance through a Physics-informed Neural Networks Embedded Bayesian Framework》的口头报告,介绍了一种高效的嵌入参数化物理信息神经网络的贝叶斯更新框架及其在实际工程不确定性分析中的成功应用。
图8 周烨璐博士生受邀作口头报告
姜琪浩博士研究生受邀作了题为《Unified Approach to Characterize Stratigraphic Heterogeneity from Multi-source Data by Non-stationary Random Field》的口头报告,介绍了一种结合钻孔、CPT和土工试验数据联合表征场地不确定性的模拟方法,并以上海某工程为例进行了模型验证。
图9 姜琪浩博士生受邀作口头报告
陈辉博士研究生受邀作了题为《Bayesian updating of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for a shield tunnel under adjacent excavation disturbances》的口头汇报,介绍了一种邻近开挖扰动下隧道管片易损性分析的贝叶斯更新框架,实现了跨地层环境的概率损伤评估。
图10 陈辉博士生受邀作口头报告
白皓博士研究生受邀作了题为《Extreme Rainfall Induced Flood Risk Assessment Model and Resilience Enhancement Method on Metro Networks》的口头报告,介绍了地下交通网络在极端降雨下风险评估与韧性提升的方法,并将该方法应用于上海地铁网络中。
图11 白皓博士生受邀作口头报告
倪佳泽博士研究生受邀作了题为《Investigation of the Impact of Geological Uncertainty on the Risk of Subsea Tunnel Crossing a Fault Zone》的口头报告,介绍了基于提出的荷载指数和抗力指数的可靠度计算和安全风险快速评估方法,并将该模型应用于青岛胶州湾第二海底隧道中。
图12 倪佳泽博士生受邀作口头报告
郭思怡博士研究生受邀作了题为《Influence zone of deep excavation group considering stress redistribution》的口头报告,介绍了一种考虑地应力重分布的基坑群稳定性分析方法及影响分区,并以上海某基坑为例进行了分析验证。
图13 郭思怡博士生受邀作口头报告
韩晨希硕士研究生受邀进行了题为《A Study on Real-Time 3D Reconstruction Based on NeWCRFs: A Case Study of Excavation Engineering》的口头报告,介绍了一种基于无人机实时三维重建感知基坑工程地表堆载的方法,并建立GUI用户界面,以南京某基坑工程为例进行了现场试验。
图14 韩晨希硕士生受邀作口头报告
此次研讨会不仅为岩土工程安全与风险研究领域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学术交流平台,也为行业内的其他相关领域提供了一个互相学习、分享经验的机会。隧道五室师生积极参与会议交流讨论,致力于提高自身学术水平,促进国际学术合作,提升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科国际影响力。
撰稿:参会师生
编辑:陈轩杰
Copyright @ 2008-2024 版权所有:同济大学隧道及地下工程研究所—五室
地址: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邮编:20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