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 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最新动态
我室翟五洲参加2019朗肯讲座
发布时间:2019-03-22

59Rankine Lecture2019320日在英国Imperial College London举办,作为岩土工程领域最高荣誉之一,自然吸引了全欧洲大批岩土工程领域从业者慕名而来。当天的活动分由两部分组成,首先是下午1:00-4:30主题为“Engineering Resilient Infrastructure”half day seminar,接下来是5:30-7:30Rankie Lecture。除了晚上的晚宴,两场报告无需注册,本人趁留学英国之际有幸亲临现场体验。

首先参加了下午的seminar,他们叫Pre-Rankine。会议安排如下图所示,总共包括六场20分钟的报告,在一个容量不到一百人的报告厅举行,座无虚席。

1 Pre-Rankine half day seminar

会议由ICImperial College London)的大牛教授David Potts主持,Lidija教授在提问环节递话筒(可能他们学生比较忙吧)。第一个报告是牛津大学的Prof. Martin介绍他们关于海底管线与海床表层土体相互作用的数值模拟(我之前还不知道牛津大学也有岩土工程专业),然后是瑞士联邦理工(ETH)的Prof. Ioannis(他是之后朗肯讲座报告人的学生)介绍他们在桥梁动态监测和结构变形计算方面的方面的研究,再然后是剑桥的Prof. Giulia基于性能的钢板挡墙设计方面的研究。茶歇之后,先是ICProf. Lidija 关于降雨和植物对铁路路基沉降变形长期性能影响的研究,然后是ICDr. KontoeSenior lecturer)介绍应变软化土体边坡长期性能模拟和抗滑桩桩加固效果,最后是Arup公司的一位博士介绍英国的一个铁路项目。两节各有三十分钟的提问讨论环节,气氛还不错,我也有幸问了一个问题。

整个感觉报告听下来感觉非常充实,我想应该也代表了英国岩土工程科研一线最高水平吧,总结一下关键词可以包括:动荷载、土体结构相互作用、长期性能、变形分析,研究手段以数值模拟为主(也用的ABAQUSFLAC),但是很遗憾没有听到有关隧道工程方面的报告。后面我还单独问了David Potts什么是resilience,我理解他的回答意思是:resilient infrastructure是非常规荷载发生后结构不完全失效,不进行复杂维修仍能工作。(似乎和我们理解的可恢复性不太一样)。

2 Pre-Rankine报告会场照片

下午的会议结束后就到了晚上5:30的重头戏——Rankine Lecture,会议在容量类似两倍同济中法中心C201大小的地方举行,五点左右就已经基本坐满了,很多人都是正装出席,会前拍照社交环节十分火热。今年的报告人是希腊雅典National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Athens Dr George Gazetas,报告题目“Benefits of Unconventional Seismic Foundation Design”,报告详细介绍自己和团队在浅基础抗震性能方面的研究,核心的观点就是过强的桩基础往往导致柱脚成为动荷载作用下的薄弱环节,而浅基础在地震荷载作用下能以牺牲表层土强度为代价保证结构稳定不失效。报告流程,和之前听过的大报告一样的是包括介绍报告人和讲座环节,不一样的是最后的学生致辞(核心内容是他的学生代表众弟子表达对老师真挚的感情和祝贺),介绍和致谢环节时间非常长,观众鼓掌时间也非常长,感觉到了盛会的仪式感。此外,讲座最后并没有一个颁发奖章或证书之类的环节。报告结束后是晚宴环节,在IC学校的餐厅举行需要预约,我们学生就没能参加啦。

 3 Rankine Lecture报告

 

Copyright @ 2008-2024 版权所有:同济大学隧道及地下工程研究所—五室

地址: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邮编:20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