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AWTC2015——克罗地亚之旅的回顾与总结
前言
在“同济大学国际会议奖励基金”的支持下,在2015年5月24日到2015年5月31日期间,我到著名的南欧小国克罗地亚参加由国际隧道工程和地下空间协会(International Tunneling And Underground Space Association ,简称ITA)组织的国际会议,会议名称为国际隧道年会(World Tunnel Congress 2015 ,简称ITAWTC2015),会议主题为”SEE TUNNEL: Promoting Tunnelling in SEE Region”。作为一名硕士二年级学生,我非常庆幸能够得到“同济大学国际会议奖励基金”的资助,能够有机会与来自世界各地的隧道工程师们与学者们齐聚一堂,领略当今最前沿的隧道技术,感受著名国际大师的风采。
二、会议总结
现对我参加国际隧道年会(ITAWTC2015)在学术上的收获做以下的汇报总结:
1、对大论文撰写的帮助
参与这次国际学术交流盛会,对我的大论文撰写帮助很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首先,这次学术会议交流为我指明了设计试验的必要性。我所做的报告题目为 “Numerical modeling of the seepage erosion process around tunnels using DEM”,主要是从细观尺度上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所得到的结果也主要局限在数值模拟的范围内。然而在我做完报告之后,分会场的会议主席向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即我得到的这些数值模拟结果需要得到试验的验证,因为必须要针对性的设计一个试验方案,还原数值模拟的全过程,以验证数值模拟结果的正确性。这是我目前研究现状中的不足,也为我后续的进展指出了方向。
其次,这次学术会议交流为我指明了由微观尺度进入宏观尺度的研究方向。我所做的报告内容围绕着颗粒流、渗流侵蚀、微观尺度等关键词展开,但是会议收录的文章中很少有只停留在微观尺度上的研究,如果需要使得研究真正有实用价值,就必须将微观尺度上的研究推广到宏观尺度上,实现多尺度的耦合和连接。这次会议交流让我更加确信,多尺度是目前国际上比较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在这个研究方向上继续前进,必然有很多值得挖掘和探究的问题。
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本次学术会议收录的文章让我了解到了最新的国际前沿研究,为我的大论文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储备。本次国际隧道年会的主题为”SEE TUNNEL: Promoting Tunnelling in SEE Region”,在这个大的主题下,再细分了13个议题,包括隧道的规划和设计、隧道的安全评估措施、隧道的运营与维护、隧道施工技术分析等等。在这13个议题下,本次会议论文集共收录了391篇来自世界各地的论文,分别阐述了国际上在这13个议题中的最新进展。在这13个议题中,与我的大论文主题最为相关的是议题4:隧道及地下结构的运营与维护,其中包括我的论文共收录了37篇论文。在会议现场,我仔细聆听了议题4中大部分的会议报告,与会者精彩的报告让我学习了隧道运营维护方面的新进展,如隧道管片开裂评价指标、隧道管片防水系统等等,同时在议题4收录的这37篇论文中,有工程案例分析,有试验设计方案,有数值模拟分析,为我的大论文撰写了提供宝贵的参考和资料。
高程鹏在作汇报
2、对小论文创作的帮助
在本次学术交流会议上,我所做的报告围绕着我已经写好的一篇小论文展开,因此,从报告的前期准备,到现场汇报的过程,到会后的反思总结,都让我在小论文的创作上得到了很大的帮助。
首先,在小论文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上,我做的还不是很好。小论文是从大论文中较为关键的一部分内容中创作出来的,因此,既要将大论文中的前因后果表述完整清楚,同时又要在已经完成了的研究内容上,突出最为创新和实用的部分,这都在会议论文要求的有限篇幅内完成,因此在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上有一定难度。目前我的小论文中仅包括了数值模拟的部分,如果后续需要加入试验的部分,在内容的前后选取安排上,就更加需要尝试和努力。
其次,在小论文内容的表述上,我还有所欠缺。因为我的小论文有关细观尺度上的颗粒流模拟,会议现场不熟悉颗粒流模拟的听众可能难以迅速理解整个模拟过程。而如何在10分钟这个有限的报告时间内解释好颗粒流模拟的前因后果,使得数值模拟结果更加有说服力,这是我在小论文的创作中需要继续思考和完善的地方。
最后,在心态的稳定和调整上,我还需要继续努力。第一次出国参加人数如此众多的国际交流会议,并全程用英文做会议报告,对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锻炼和挑战。现在看来,我在现场做会议报告时,心里还是过于紧张,出现了表达断断续续的问题,在心态的稳定和调整上做的还不是很好,如何在国际会议上清楚完整的表述论文内容,克服紧张情绪,也是我将来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高程鹏在回答主席提问
3、学术交流
此次国际交流会议汇聚了全世界1500多名隧道工程师和学者,能与他们面对面交流,是此次出国开会最荣幸的事情 。
在会议正式开始的前一天晚上,会议举办方举行了一个欢迎晚宴,晚宴采用自助餐的形式,大家自由走动自由交流,我当时初来乍到还有点紧张,在期间大部分时间都是充当了听众的角色,听着肤色各异的学者分享各自的工程经验。而在会议的第一天晚上,我受邀参加了国际隧道工程和地下空间协会青年组织(ITA-YOUNG MEMBER GROUP)举办的交流晚宴,同样是自助餐的形式,这一次我积极主动的与一位来自俄罗斯的工程师和一位来自瑞典的在读博士生交流,畅谈了关于科研、工作和生活中的各个话题。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工程师们交流,我深刻感受了到他们对科研和工作上,与我们不一样的态度。对他们而言,兴趣和理想,是他们在科研道路上前进的主要动力之一,这一点也是非常值得我学习的。
高程鹏在会场
4、展商与展品
此次会议的另外一个亮点是,它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有关隧道和地下工程的展商和展品,通过与他们面对面交流,我了解到了许多世界前沿的已经成熟的商品和技术,包括注浆加固、纤维混凝土和各种新颖的山岭隧道开挖技术等。我们科研的最终目的都是运用到实际中去,因此了解到国际上工程应用的最新水平,对我们科研的方向也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四、结尾
此次出国参加ITAWTC2015国际会议,让我受益匪浅。总的来说,一方面,我有幸参与到人数如此众多的国际隧道盛会中去,让我了解到了国际最前沿的隧道规划、建设、维护技术;另一方面,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顶级工程师和学者们交流,也极大拓宽了我的国际视野,领略到了各国学者的风范。
有机会能参与到如此盛大的国际盛会中去,要感谢的人很多。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张冬梅老师,张老师不仅为我的小论文提出了许多重要的修改意见,更为我出国开会提供了一定的经费支持。其次,也要感谢一路同行的师兄张东明博士,在异国他乡生活居住了一周的时间,他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帮助我,照顾我。此次顺利出行顺利返回,要非常感谢他的帮助。最后,也要感谢教研室其他的老师和同学,出国一周,教研室的几位老师都非常关心,时常告诫我们出国要注意安全;教研室的其他兄弟姐妹们在我出国的这一周期间,也替我承担了教研室的清理打扫工作。
此外,“同济大学国际会议奖励基金”为我此次出行提供了经费支持,这里也要特别感谢。
以上,就是此次我到南欧小国克罗地亚参加ITAWTC2015国际会议的回顾与总结。稍许有些遗憾的是,此次因为时间原因,没有来得及好好看一看这片被称为“地中海上的明珠”的净土,希望毕业以后,能有机会再回克国,好好游览一下这个美丽的国度。
(撰稿人:高程鹏 网络编辑:张兆远)
Copyright @ 2008-2024 版权所有:同济大学隧道及地下工程研究所—五室
地址: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邮编:20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