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的8月,由于参加同济大学和法国ESTP学校的“双文凭项目”,我踏上了飞往巴黎的飞机,巴黎这座对我即熟悉又感觉陌生的城市将在后面的两年陪我一起度过。
在这两年中,我观察着身边的事物,体会着它们与上海甚至中国的不同,从而开拓了眼界,增长了见识。
课程:
我在法国的学校是ESTP(Ecole speciale des travaux public)法国公共工程专业学校。她是一所私立学校,所以每年的学费高达6500欧,但由于我是校际交流的原因,所以我很幸运的免去了这一部分的费用。本来ESTP是坐落于巴黎圣母院旁边的,后来由于家族财政的原因,学校搬到了巴黎郊区的小镇卡尚(Cachan)。而ESTP的学校格言是“L’ecole des grands projets”―一所做大项目的学校,可见ESTP是一所注重做项目的工程师学校。


在法国两年的学习中,我可以发现到虽然我们上的主要课程和同济本科的大部分土木基础课程是差不多的,但在法国学校所设的课程中有一些是关于土木其他方面的,比如交流课,会告诉同学们如何正常的人际交往,餐桌礼仪甚至如何开记者招待来向公众和记者交代工程中的一些问题。又比如财务课,让大家了解公司基本的财务流水;工地安全课让大家了解工地上有危险的地方和防范措施;法律权利课让同学们明白在未来工作中应该享有的权利和一些工会的介绍;招投标课让我们明白工程招标文件的基本形式。
在ESTP上课是采取大班上课的形式,像我处在的公共工程班就有250多人。而比较有特色的是她的Application课,就是所谓的应用或作业课吧。Application课是小班教学的形式,大概每班20―30人左右,老师会先讲理论和例题,然后让同学们再做一道新题,在做题的过程中,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甚至问老师不懂的地方,但必须在课堂上完成,老师会根据同学题目完成的情况打分并计入平时成绩当中。
与中国的100分制不同的是,法国采用的是20分制,但不同的学校对于及格的分数要求也不同,有的学校是12分有的学校是10分。在考试方面,ESTP对于结构力学、混凝土、钢结构等重要课程不仅设有笔试考试,也设有口语考试,在口语考试中,老师会让学生们进行抽签,抽到哪个章节就要求把这个章节的主要内容,主要公式和主要原理写在黑板上并复述给老师听,老师会根据学生的内容情况与之讨论并问问题,最后给学生一个口语成绩。
因为ESTP是一所工程师学校,所以很重视学生的实习经验,所以在三年中要求学生完成3个实习。第一年是一个月的工人实习,让学生初步了解下土木工程;第二年是三个月的项目经理助理实习,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实习从而了解土木项目的运转;第三年是四到六个月的毕业实习,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未来想从事的土木方面来找实习,大部分的学生都可以通过毕业实习而留在实习单位继续工作。而学校为了保障同学们的权利,是要求签订三方合同的并且规定每周工作时间为35小时,工资最低为470欧左右。下图是我签订的二年级实习合同。

地铁:
由于我住在巴黎市区,所以有机会经常接触到巴黎地铁,巴黎地铁从1900年开通到现在已经114年了,已然形成了一个复杂而又成熟的地铁网络。它与巴黎市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巴黎人们的一天三件事就是“睡觉、工作、地铁”。当巴黎人谈起巴黎地铁的时候都是充满自豪感的,首先巴黎地铁网络的密度大,在205km总里程的上面铺设了302个车站,号称在巴黎任何一个地方方圆500米之内必有一个地铁车站;其次是巴黎地铁的运营时间长,每天巴黎地铁从早上5点半开始,一直服务到第二天1点半,如果是周末或者节假日更有推迟到2点半;在巴黎等地铁并不会很痛苦,那是因为其间隔时间短,在高峰期平均只要2分钟,而在非高峰期,白天平均4分钟,晚上平均8分钟。

巴黎地铁还有一个地方很骄傲是,比起上海地铁,她拥有两条无人驾驶的地铁路线―1号线和14号线。其中的1号线更是世界上第一条将有人驾驶路线改造为无人驾驶路线的,他们的通信系统是采用德国西门子的,而车辆设备则由法国的阿尔斯通公司提供。

在车辆本身方面,巴黎与上海比较明显的一个不同点在于,巴黎有5条线路(1,4,6,11,14号线)的车辆是装备橡胶轮胎的,而且巴黎也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用橡胶作为地铁车辆轮胎的城市,因为橡胶轮胎相较于钢制轮胎有其优点,比如:加速减速明显,行车和刹车的时候噪音小,爬坡能力强。而且橡胶轮胎也有自己的缺点,比如:容易磨损难保养,有着火的可能性,承载能力差等,使得橡胶轮胎在全世界的范围内并没有钢制轮胎普遍。

然而相比与上海大部分车站都装有全封闭式的安全防护门来说,巴黎安有安全防护门的车站是少的很多,只有1,13,14号线设有安全防护门,而且只是半封闭式的,所以在巴黎时常可以听到有人自杀,或者是被人推下站台等坠台事件,所以对于这方面的风险来说,上海是要比巴黎小许多的。

文化:
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外人最容易触摸到,但最难深入的东西。
我们都知道法国是个大师辈出的国家,像笛卡尔、拉普拉斯、安培、帕斯卡、库伦、巴斯德等有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生物学家都来自于法国,又比如
《巴黎圣母院》的雨果、《羊脂球》的莫泊桑、《茶花女》的小仲马、《人间喜剧》的巴尔扎克也是法国影响世界的文坛巨匠。
但我刚到法国的时候,最先感受到的法国文化是法国的贴面礼,法国的贴面礼是双方右脸贴一下,左脸贴一下,并且在贴面的时候发出亲吻的声音。这样的贴面礼用于见面和分别的时候,并且不局限于同学、朋友、同事之间,也可以是老师和学生之间,长辈和晚辈之间。不过多在男女之间,女女之间,在男男之间还是比较少见的。

刚到巴黎,如果周日出去行走,会发现与上海周末大街上的繁华不同的是,巴黎的街上显得很冷清,因为在法国,大部分的商店在周日是不开门的,甚至连中国人最爱去的老佛爷、巴黎春天都不开门,这不仅是法律上的规定,也是法国人的一个理念,就是“工作是为了生活,而生活不是为了工作”。
因为我在法国有过3个月的实习经验,所以比较好的接触了法国的公司文化,在法国的土木公司,工程师主要是用来结构计算和应力分析的,很少画图,因为在工程师手下有专门的画图员为其画图。在每天的上班第一件事就是和当天第一次见面的同事握手问好,从公司头握到公司尾,全部说了“Bonjour”之后,才开始自己当天的工作。喝咖啡也是法国公司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我实习的公司,同事们一天大概会喝3次咖啡,大家会一起去公司的咖啡机旁边冲咖啡、聊天、休息,每次大概要花掉15到20分钟。
在我公司文化中,是十分保护实习生每周只工作35小时的权利的,举个例子:有次,老板让我整理下文件,并要求在他回来之后给他,然而他因为一些事情给耽误了,到了晚上7点才回来,这比我正常下班5点钟整整晚了2个钟头,在我等老板的过程中,其他同事就和我说“你快点和你老板打电话,说你要下班了,问他什么时候回来,看文件明天给他怎么样”“要好好的享受实习生的生活,你拿的工资比他们少,不要加班的”。后来我老板回来之后,也和我表达了歉意,并且要求我第二天晚上班两小时或者提早下班两小时。
在法国也可以深深的感受到法国人对其法语的骄傲感,因为法语在以前的欧洲是一门贵族语言,欧洲皇室的通用语言。并且法语说起来显得高雅,法国有句话是“用法语骂人,就像用丝绸擦屁股一样”,表示即使用法语说脏话,也显得比较高尚。在法国看法语电影,是没有字幕的,因为法国人认为再快的法语他们也听得懂,没必要有字幕,而且在法语的笑话中,经常可以看到法国人对其他国家说法语的人,尤其是对比利时人的嘲笑。
两年时光很快就过去了,我也顺利的完成了在法国的学业,在这里我首先要感谢同济大学给我这次机会参加交流,也要感谢父母无私的为我奉献,还要感谢黄老师无论面对面或是邮件中对我的提醒与关心,总之要感谢那些曾经关心帮助过我的所有人。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