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同济大学-波鸿鲁尔大学合作研讨会于7月23日-24日期间在我校地下建筑与工程系举行,并取得圆满成功。此次研讨会分别由来自中德双方共计15名教授及博士研究生进行了报告的宣讲,我室博士研究生王飞也将其在盾构隧道变形性能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报告。与此同时中德双方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并确定第二届研讨会将于2013年在德国举行。
7月23日为研讨会学术报告部分,首先由地下建筑与工程系副系主任丁文其教授介绍我系基本情况及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德方Guenther Meschke教授也介绍了目前波鸿鲁尔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和地球科学系合作负责的SFB 873项目(Interaction models for mechanized tunneling)。此外,白云教授介绍了上海近年地下工程的发展,李永盛教授介绍了上海长江隧道工程的先进技术。
部分报告围绕隧道工程设计、施工、运营等方面展开。在设计方面鲁尔大学的博士研究生 Fanbing Song 和 Yijian Zhan 介绍了钢纤维混凝土的研究,其研究首先从单个钢纤维的拔出试验着手,然后进行了钢纤维混凝土的局部抗压,弯曲,抗剪等试验,通过多尺度(Micro Level, Meso-scale and structural (macroscopic) Level)对钢纤维混凝土的性能进行研究,并与其理论解进行对比。在施工方面,Markus Thewes教授介绍了TBM隧道施工过程模拟系统,该系统可以将土层参数、TBM参数及结构参数集成到该系统中,考虑各个部分的相互影响关系及施工顺序的影响,并且可以通过反分析进行数据修正,该系统将来还将加入力学分析模块,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力学分析。与此同时,介绍了采用土压平衡盾构的土体处理研究,采用室内试验的方法,研究不同土体在不同处理方法下土压平衡盾构的适用性。鲁尔大学的博士研究生Alexander Schaufler介绍了采用水泥砂浆对隧道壁后环形间隙进行回填过程的模拟,Felix Hegemann 介绍了面向对象的TBM隧道模型,该模型主要包含地层参数模型(GDM)、TBM模型(TBMM)和隧道模型三个部分,目前该研究已经完成了前两个模型的研究,并实现了程序化和可视化。在运营方面,博士研究生王飞介绍了一种新的接头模型,并将其应用到盾构隧道变形分析中,在提高计算效率的同时保证了计算结果的可靠性。并得到了盾构隧道横向变形和纵向不均匀沉降的特点。博士研究生万灵介绍了实时监测系统在电力隧道中的应用,介绍了监测所需的传感器硬件设备,不同预警情况下的监测频率,及监测结果的分析系统,并基于以上研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软硬件系统。博士研究生陈庆介绍了隧道衬砌在运营过程中的电化学沉积(EDM)修复方法,通过试验对硫酸锌和硝酸镁法在不同电流情况下进行沉积研究,并采用工业CT对结构内部电化学沉积进行扫描,用于观察其分布形式及修复效果。研究表明电化学方法是有效的结构损伤自修复方法。
此外,鲁尔大学Wolfgang Friederich 教授介绍了基于正反演模型的隧道抗震研究。同济大学博士研究生乔亚飞介绍了对于基坑开挖观察法结构的改进,并介绍了在一个基坑工程中的实际应用研究。博士研究生武杰介绍了数值流形方法用于解决岩土工程非连续问题的研究,并采用该方法对岩石边坡稳定性进行了研究。
在会议过程中,博士研究生陈庆和乔亚飞为研讨会准备了简单而丰富的茶歇。
7月24日为研讨会参观部分,上午由白云教授及博士研究生万灵带队参观了上海长江隧桥工程,让德方感受了目前运营的世界最大直径盾构隧道。下午的试验室参观由博士研究生王飞和武杰带队,参观了桥梁风洞试验室、结构抗震试验室、岩土离心机试验室以及结构模型试验室。
丰富而紧凑的研讨会圆满成功,此次交流让中德双方深入的了解了目前对方的研究动态,并加强了两校之间的感情,丰富了两校之间的合作内容与形式,为同济大学-波鸿鲁尔大学长期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13年德国再相会!
(撰稿人:王飞;网络编辑:方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