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五室第137次(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第二次)大组会于2025年4月1日在岩土楼207会议室顺利举行(图1)。本次会议由刘英男博士后和唐建彬博士后共同主持,黄宏伟老师、张冬梅老师、周鸣亮老师、黄忠凯老师及多名博士后现场参与指导,张洁老师、张东明老师以线上方式指导,我室博士生和硕士生等参会并开展了热烈讨论。
图1 第137次大组会
在《云南省黄宏伟专家工作站与宣会课题》相关课题研讨中,方育智同学聚焦岩石隧道施工动态智能决策问题,应用围岩与锚杆,喷层,钢筋网,钢拱架组合拱理论解析式,量化计算用于支护智能决策模型的28套支护参数组合的极限支护承载能力,并根据相关文献给出了新型支护材料的增强系数,计算结果通过二隧围岩应力监测点得到初步验证;朱子越同学围绕无中导连拱隧道后行洞施工影响,对三个断面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了不同先后行洞施工下的位移变化,针对其中一个断面进行了数值模拟的验证,分析了后行洞施工对先行洞位移的影响程度与影响范围,并尝试讨论不同先后行洞间距所带来的施工影响。两位同学不仅展示了近期研究成果,还分享了未来研究计划,并就后续研究方向展开了深入探讨,为课题推进提供了清晰思路与有力支撑。
针对《线型交通基础设施结构智能诊断基础科学问题》相关课题,陈辉同学聚焦考虑水位变化的隧道随机非线性水土压力计算方法进行汇报,研究土压力演化过程主应力旋转特征和应力迹线模式,建立变水位下隧道竖向土压力渐进演化力学模型,利用有限差分法求解偏微分方程得到隧道顶部水土压力分布,探究了水位变化、地层衬砌渗透系数比值、土体水力参数对隧道顶部土压力的影响;虞健晖同学汇报了二东盾构隧道内表面温度变化对收敛的影响曲线拟合,重点分析了近期开展的利用数值模型结合隧道内表面温度监测数据模拟出的的盾构隧道收敛变化,与传感器收敛监测数据进行对比验证,为后续多颗粒度收敛数据的融合提供物理信息上的约束;姜琪浩同学汇报题目为三维地层不确定性的耦合表征模型,主要通过开发的耦合马尔可夫链模型和非平稳随机场模型综合利用来自岩土工程勘察的数据,例如钻孔、CPT和土工试验数据进行综合的地质建模,此外,还使用施工中掌子面图像数据对地质模型进行实时动态更新。三位同学就近期的研究进展及下阶段工作计划等向各位老师与同学进行了详细的汇报,并探讨了部分研究难点。
每位同学汇报结束后,老师们都进行了针对性的点评与指导,课题研究内容相关的同学也进行了深入的讨论。通过老师的精准点拨和同学间的互动讨论,大家在科研的探索历程中遇到的疑惑和困扰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答和启发,在今后的研究道路上有了更加明晰的思路和方向。
撰写:冯浩岚
编辑:刘元
Copyright @ 2008-2024 版权所有:同济大学隧道及地下工程研究所—五室
地址: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邮编:20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