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五室第136次(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大组会于2025年3月4日在岩土楼207会议室顺利举行(图1)。本次会议由博士后杜宇航、贾非博士共同负责主持,黄宏伟老师、张冬梅老师、张洁老师、张东明老师、周鸣亮老师、黄忠凯老师及多名博士后参会指导,我室博士生和硕士生等参会并开展了热烈讨论。
(a) | (b) | (c) |
(d) | (e) | (f) |
图1 本次大组会汇报课题
在《城市复杂地质条件深基坑安全管控关键技术和装备研发及应用示范》相关课题研讨中,张维同学聚焦基于图神经网络的城市复杂深基坑(群)建模研究展开汇报,其汇报核心为借助图神经网络(GNN)对基坑监测点间复杂空间关联性进行建模,并挖掘多源动态时序特征的新方法;郭思怡同学则围绕考虑支护结构的基坑群滑移线计算模型作了汇报,着重阐述了如何综合几何信息、支护情况、两坑间距等要素,对现有滑移线计算模型进行理论推导修正的过程;韩晨希同学介绍了基于GPT4o与SAM的基坑堆载智能预警系统。该系统通过无人机获取基坑堆载图像,利用视觉模型自动分割,再借助大模型自动生成风险预报,实现全流程自动化预警。三位同学不仅展示了近期研究成果,还分享了未来研究计划,并就后续研究方向展开了深入探讨,为课题推进提供了清晰思路与有力支撑。
针对《基于损伤和能量指标的铁路隧道结构地震安全性评价及预警技术》相关课题,张陈龙同学聚焦不确定耦合下隧道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与韧性提升策略进行汇报,主要通过数值模拟方法构建受地震与断层错位耦合作用影响的隧道结构响应数据库,同时考虑采用隧道径向收敛率、塑性应变以及层间错动等参数,构建复合评价指标体系,并依据该指标体系划分损伤阈值,从而对隧道结构响应程度进行定量化评估;朱帅达同学汇报了基于能量与损伤指标的隧道结构动力响应全息感知与安全评价,重点分析了近期开展的混凝土试块单轴加载与声发射试验数据,从能量视角对混凝土从损伤到破坏的全过程进行深入剖析,并创新性地提出声发射累计绝对能量变化率指标(CRACE),为隧道结构损伤监测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关霈暄同学汇报题目为监测数据颗粒度分析,主要通过模态分解(MD)方法对隧道监测数据的异常值展开详细的分析。三位同学就近期的研究进展及下阶段工作计划等向各位老师与同学进行了详细的汇报,并探讨了部分研究难点。
每位同学汇报结束后,老师们都进行了针对性的点评与指导,课题研究内容相关的同学也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张冬梅老师和张洁老师指出,研究内容相关联的同学们应加强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最后,黄宏伟老师对本次会议进行了总结,提醒一年级同学要抓紧时间,尽早明确研究方向,为学期末的预开题做好准备工作,高年级的同学也应认真推进自身科研课题的研究进度。
通过本学期第一次大组会,同学们认真讨论了学习上的心得与体会,提出科研中遇到的重难点问题,在与老师们的交流下得到了切实的指导,研究思路上取得了有效的进展。
撰写:张维
编辑:李曦
校对:王森
审核:申轶尧
Copyright @ 2008-2024 版权所有:同济大学隧道及地下工程研究所—五室
地址: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邮编:20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