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1日-10月25日,第十一届亚洲岩石力学大会(ARMS11)在北京成功召开,会议由国际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学会主办,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国际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学会中国国家小组承办。受主办方的邀请,我室黄宏伟教授在第九分会场,第十九届海峡两岸隧道与地下工程学术与技术研讨会暨地下空间与工程研究新进展学术会议上,做了题为《Computer-Vision-Based(CVB) Rock Mass Intelligent Rating for Tunnel》的线上主旨报告。
图1 黄老师受邀报告证书
报告中,黄老师指出未来公路、铁路、水工等隧道将将深入长、大、难工程的建设阶段,且具有重要的战略、军事意义。而钻爆法仍是当前我国应用最广、最重要、最常用的隧道开挖方式。同时,黄老师总结了GWHO(地质、水、人员、其他因素)因素是引发当前岩石隧道工作面开挖事故、围岩坍塌失稳等现象频发的重要因素。报告中,黄老师提出通过类比中医诊断中熟知的“望闻问切”方式,对标基于计算机视觉的掌子面信息的客观提取和实时智能诊断。通过深度学习和计算机视觉的方式对2D工作面信息进行地质结构分类、夹层分割、渗漏水提取、结构面统计等操作,并采用SfM三维重构方式对基于3D点云数据进行不连续面产状信息的量化及迹线的智能化提取。并最终将提取的多维信息与现场获取的物理力学信息融合,通过对标现有围岩分级体系(RMR,BQ等),实现基于多源异构数据的岩石工作面智能化围岩分级,并成功预测了云南两条试验山岭隧道的岩体分级。
图2 报告首页
图3 GWHO因素(地质、水、人员、其他因素)
黄老师的报告致力于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智能建造与运维的国际前沿,提出一套基于计算机视觉和人工智能的岩石地下空间安全风险评价体系,对川藏铁路建设、西部开发等重大项目的安全风险智能管控具有重要意义。报告生动精彩、深入浅出,不仅得到了线下与会同行的广泛关注,同时还吸引了超过400名线上参会的海内外同行。
撰稿人:陈佳耀
编辑人:王天鹏
Copyright @ 2008-2024 版权所有:同济大学隧道及地下工程研究所—五室
地址: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邮编:200092